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节能资讯

节能资讯

近十年,节能技术服务公司大量减少,这是什么原因?

近十年节能技术服务公司数量确实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明显减少的转变。这背后是政策、市场、行业内部及宏观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757553162671.png

一、政策环境的转变

 

 

政策扶持力度的变化,特别是补贴政策的退坡,对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的影响尤为直接:

 

 

  • 补贴退坡,直接动力减弱: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对合同能源管理(EMC)项目有财政奖励资金支持,以及“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等强力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热情,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然而,2015年前后,这些普惠性的直接财政补贴逐步中止。失去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许多依赖补贴生存、技术实力不强或商业模式单一的企业经营压力骤增,逐步退出市场。

 

 

  • 政策更加精准与成熟:随着节能服务产业逐渐发展成熟,政策支持从“普惠性”转向“针对性”。政策导向不再是简单地鼓励企业数量增长,而是更侧重于提升能效标准、强化监管,以及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客观上抬高了行业门槛,淘汰了一部分不适应新形势的企业。

 

 1757553246553.png

二、市场与需求的变化

 

市场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也对节能技术服务公司提出了新挑战:

 

 

  • 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完:早期容易实施、节能潜力大、投资回报高的技改项目(如单一设备替换)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多是系统性的、复杂的、需要深度挖掘的节能改造项目。这类项目技术门槛更高、投资更大、回收周期更长,对技术服务公司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许多中小型公司无力承担。

 

 

  • 客户需求升级:用能企业的需求从单一的节能设备改造,转变为追求综合能源服务,包括能源托管、数字化能效管理、分布式能源、绿电交易等多维度解决方案。这要求节能技术服务公司具备整合多种技术和资源的能力,传统单一做节能改造的公司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1757553307413.png

三、行业内部的挑战

 

行业自身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 融资难、融资贵:节能项目通常初始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许多节能技术服务公司属于轻资产运营,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金融机构对节能项目的收益模式和创新技术认知不足,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瓶颈。2015年后财政奖励资金的退出,更是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 技术同质化与创新不足:一段时间内,市场上涌现大量公司,但很多技术实力薄弱,业务模式雷同,陷入同质化竞争甚至“价格战”。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企业并不多。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如物联网、AI、数字孪生等技术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的公司逐渐被市场淘汰。

 

 

  • 商业模式的风险与挑战:主流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其效益分享型项目要求服务方先垫资,项目成功后再从节能收益中分成。这使企业面临客户诚信、能源价格波动、技术效果不及预期等多重风险。一旦项目效果或回款出现问题,对公司现金流将是巨大考验。

 

1757553346225.png

四、宏观经济与外部环境



  • 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部分高耗能行业(如钢铁、水泥等)面临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压力,自身经营效益下滑,其投资节能改造的意愿和支付能力也随之减弱,直接影响了节能技术服务市场的需求。



  • 疫情等突发因素的冲击:近年的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活动和项目实施造成了普遍冲击,可能也加速了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的离场。

    1757553453925.png


  • 五、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未来趋势

     

  • 公司数量的减少,并不完全意味着行业的衰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挤出效应和结构优化的表现。

     

  • 从“求量”到“提质”:行业正从过去依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转向依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虽然公司总数减少,但存活下来的企业平均规模在扩大,实力在增强

     

  • 业务范围不断外延与升级:传统的节能改造服务正在与“综合能源服务”深度融合。领先的企业已从单纯的节能服务商,向能提供能源规划、投资、建设、运营、数字化管理等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的能源服务商转型

     

  • 技术驱动与数字化赋能:未来的节能服务将更加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精准节能和系统能效提升。缺乏技术整合和数字化能力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1757553562659.png

    近十年节能技术服务公司数量的减少,是政策红利消退、市场门槛提高、行业自我优化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挤泡沫、提质量、促升级”的过程。虽然企业数量减少了,但优秀的公司正变得更强,整个行业也在向更加专业、综合、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对于用能企业来说,选择节能服务伙伴时,也应更关注其综合技术实力、项目经验和可持续运营能力,而非仅仅比较价格。


转载于:节能降碳工作者

原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Q_GW5iOUaKwB2J1hfZIYIw